新闻资讯

2018年中国城投行业发展趋势报告

添加时间:2017-12-15

 

令城投行业瞩目的《2018年中国城投行业发展趋势》,已于12月7日在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城建投融资论坛上,由最早服务于中国城市建设投融资行业的权威民间智库——中国现代集团现代研究院隆重发布。现代研究院在结合对中国城投行业的发展历史与时代特点进行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2018年中国城投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分析和预判,对八个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也可以用16个关键字来进行描述:即转型、融资、偿债、改革、发债、多元、创新、退出。

2018年中国城投行业发展趋势报告

中国现代集团现代研究院

2017年12月8日)

中国城市投融资行业经过2015、2016两年的持续发展,终于在2017年迎来了历史上最为严厉的管控时期。特别是今年四月份以来,财政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50号)和《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财预〔2017〕87号),使地方政府和投融资平台公司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困惑之中。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的融资活动如何继续开展?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又怎样实现转型?这些问题已成为行业争相议论的话题。中国现代集团现代研究院,作为最早服务于中国城市建设投融资行业的权威民间智库,在结合对中国城投行业的发展历史与时代特点进行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2018年中国城投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分析和预判,对八个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也可以用16个关键字来进行描述:即转型、融资、偿债、改革、发债、多元、创新、退出。

趋势一,三次浪潮热点转移,作用影响倒逼转型。

1998年的探索发现,到2008年4万亿的野蛮生长,城投公司迎来了第三次发展浪潮,那就是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资国企改革、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三层背景下,城投公司要实现政企分开、规范融资、重新定位和战略转型。这种转型的趋势是显而易见,并且是正在进行的。

趋势二,融资难度逐渐加大,规模下降成本升高。

2010年的19号文,到2014年的43号文、新预算法,以及2017年的50号文和87号文,一系列的重大政策重压之下,以前那些不合规的融资方式被彻底叫停,城投公司的规模将会下降,而受融资渠道的收窄影响和项目实际需求资金与中央对地方新增债务规模控制的多层挤压,平台公司的融资成本将会进一步升高。

趋势三,偿债压力不断增加,存量债务成为聚点。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被中央高度关注,为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必将对债务进行强力控制,避免系统性风险发生。而对于2015年-2021年大批城投债密集到期,可融资的空间变小,特别是在2014年底没有纳入政府债务的一般债务,很难通过政府财政资金和平台自身运作收益进行化解。那么存量债务化解将成为难点。

趋势四,国企改革深入推进,整合重组步伐加快。

在国企改革“1+N”文件的出台和十九大的明确指示下,2018年国企改革将全面提速,平台公司应抓着改革的红利,加快重组步伐,进行市场化转型,而整合重组将是明年的主基调。通过资产注入、股权划拨、资产划转、置换、剥离对区域内的平台公司进行整合重组。这种方式也是顺应国企改革的大方向和平台发展的内在需求。

趋势五,海外发债审批收紧,城投公司热情不减。

在当前国内资本市场,面临着资金成本上升、融资渠道变窄、政府举债受到广泛严控的情况下,谋求海外融资渠道,既可以解决融资问题,并且相对于国内资金的融资成本还比较低,出于宏观调控的目的,政府加强了海外发债企业的监管,特别是房地产和城投两类发债主体,但面对海外发展限制少、效率高的优势,城投公司海外发债的热潮还会持续。

趋势六,面向市场积极造血,多元发展达成共识。

平台公司剥离政府融资职能,平台公司设立的初衷已经动摇,政企关系愈加明朗,企业定位更加明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行”的模式不断走向成熟。由于他们自身定位也发生改变,多元化业务布局也是生存的需要。围绕城市产业链延伸和构建多元化业务布局,例如城市资产运营、产业投资、文化旅游、金融等,不少城投公司已经将自身产业进行了多元化延伸,增强造血机能。

趋势七,融资模式持续创新,担保基金成为新宠。

传统的城投公司,间接融资比率过高,直接融资比率较低。平台公司要适应资金供给端去杠杆的趋势,构建多层次的融资体系。之前的融资模式难以为继,2018年财预【2017】50号文给平台公司融资增信开了一扇窗,运行设立或参股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进行,并鼓励担保服务。这将是继PPP模式之后有一个政府力推的融资模式。未来,PPP仍然会持续,只是说融资模式会多样化,例如ABS、Reits等会在更多领域进行应用,而不是单一的推某一种模式。

趋势八,退出平台依旧持续,实质转型任务艰巨。

根据最新官方数据显示,至2017年9月30日,银监会融资平台名单中共有11734家,其中9236家仍然按照平台管理,有2498家已经退出政府融资平台。这些退出的平台实质更多是应对监管政策关于融资平台加快市场化转型、剥离政府融资职能加码的要求,而非退出银监会对政府融资平台监管。退出平台也属无奈之举,然而剥离政府融资职能的城投公司想要真正实现市场化转型,真正厘清“小政府、大市场”的政企关系,远非发布一纸公告那么简单,未来转型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2018年城投融资体系向多层次转型

 防范金融风险,就要有效化解地方债;化解地方债,则关联到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融资改革,重点是平台(城投行业)的转型。

那么,在过去一系列的政策下,2018年,中国城投行业会迎来哪些哪些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又如何应对?

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城市建设投融资论坛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为此进行了多方采访,并整理了相关看法。

具体的意见如下:

第一、城投公司仍继续发挥作用,转型迫切

中国的城投行业约从1998年开始探索,2008年迎来高速成长。如今,则是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国企改革等大背景下,城投公司要实现政企分开、规范融资、重新定位和战略转型。

不过,从十九大有关投融资的表述可以看出,当前和未来,中国仍要继续发挥投资优化供给侧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即强化投资在供给侧的作用。因此,城投公司仍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据官方最新数据,到2017年9月30日,银监会融资平台名单中共有11734家,其中9236家仍然按照平台管理,有2498家已经退出政府融资平台。对此,中国现代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本质上,退出的平台更多的是应对监管政策关于融资平台加快市场化转型、剥离政府融资职能加码的要求,并非是退出银监会对政府融资平台监管。

国企改革“1+N”文件的出台,2018年国企改革将全面提速,平台公司应抓改革的红利,加快重组步伐,进行市场化转型,而整合重组将是明年的主基调。可通过资产注入、股权划拨、资产划转、置换、剥离对区域内的平台公司进行整合重组。

从发展和转型角度看,这一方式也是顺应国企改革的大方向和平台发展的内在需求,对城投公司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战略机遇。

第二、存量债务化解成焦点

不难看出,19号文(2010年)、43号文(2014年)、新预算法(2015年),以及2017年的50号文和87号文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多个部委“联合踩刹车”,彻底叫停了之前那些不合规的融资方式。受此影响,城投公司的规模将会出现不小的下降趋势,而受融资渠道的收窄影响和项目实际需求,以及在中央对地方新增债务规模控制的多层挤压下,平台公司的融资成本会进一步增加。

实践看,目前大批城投债密集到期,可融资的空间变小,特别是在2014年底没有纳入政府债务的一般债务,很难通过政府财政资金和平台自身运作收益进行化解,因此存量债务化解将成为焦点。

第三、融资模式转向综合体系

从当前国内市场看,城投行业面临着资金成本上升、融资渠道变窄、政府举债严控等情形,那么,如果谋求海外融资渠道,是否可以有效解决压力?

对此,李鑫认为,海外融资成本相对低,不过,国家出于宏观调控的目的,加强了对房地产和城投两类发债主体在海外发债的监管。但是,因为海外融资具备限制少、效率高的特点,城投公司海外发债的热潮仍会持续。

而从城投公司的自身调整转型看,传统城投的间接融资比率过高,平台公司要适应资金供给端去杠杆的趋势,构建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李鑫认为,之前的融资模式已走到尽头,根据2018年财预【2017】50号文,则给平台公司融资增信开了一扇窗,即运行设立或参股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进行,并鼓励担保服务。

这是继PPP模式之后,又一个政府力推的融资模式。未来,PPP仍然会持续,但融资模式会呈现多样化,如ABS(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会在更多领域进行应用,而不会单一的推某一种模式。

此外,由于平台公司自身定位发生改变,多元化业务布局是生存所需。可围绕城市产业链延伸和构建多元化业务布局,例如城市资产运营、产业投资,文化旅游、金融等,实践中不少城投公司已经将自身产业进行了多元化延伸,增强造血机能。


令城投行业瞩目的《2018年中国城投行业发展趋势》,已于12月7日在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城建投融资论坛上,由最早服务于中国城市建设投融资行业的权威民间智库——中国现代集团现代研究院隆重发布。现代研究院在结合对中国城投行业的发展历史与时代特点进行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2018年中国城投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分析和预判,对八个